close

我曾經短暫地在幼兒園帶過小朋友,因為人力不足的困境,加上便於管理孩子們的行為以符合家長及社會期許,學校制定許多規矩來獎懲孩子,塑造孩子做或不做什麼才正確的價值觀。缺乏關愛的孩子因叛逆而被師長怒斥;好動想探索世界的孩子被指責不專心;敏感脆弱動不動就哭的孩子被說是公主病…..孩子們輕易地被評價,也普遍有情緒及反管理的問題。那時的我無力關照到每一個人,而對體制反感卻又無法扭轉的矛盾,造成我心裡極大的衝突,幾乎陷入憂鬱之中,常常流淚也常常在課堂上情緒失控。我深深自責,自己正在成為自己最討厭的人,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疑問──我到底認同甚麼?幾個月後我離開了,因為明白自己既無法順應學校的要求,也無法給出孩子們需要的愛,繼續下去對彼此來說都是傷害。

 

渴望被理解的內在小孩

 

離開幼兒園後日子恢復平靜,我才好整以暇地回顧過去這個衝擊帶給了我什麼?其實孩子們的行為也反映了我內在各種特質被接納的需求,它們長期遭受否定或壓制,直到有一天想衝破窠臼時,新舊勢力交峰經歷了激烈的動盪與拉鋸。然而,藉由這個事件觸碰到我內深處的不和諧,雖然極為難受,但它來自內在呼求被釋放的渴望,看見了才有機會正視自己那些受到後天灌輸的固有觀念,並探索這些認知是否有所偏差而影響自己的生命?如果重新選擇,我要怎麼看待它們?

 

前陣子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知音有約》-講述一位憤世嫉俗的記者在採訪美國傳奇兒童節目主持人佛雷德羅傑斯的過程中,逐漸敞開心房,化解了長久以來對父親的怨憤情結,修復人際關係的故事。我深受這位羅傑斯先生的吸引,所以上網找到他的兒童節目,看了幾集下來,真心喜歡這位眼睛閃爍著神采、話語間充滿真誠與愛的爺爺。他會帶領孩子們認識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一方面又善巧地運用這些事物來引導孩子們以正向的觀念看待自己及周遭的人們,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我認為,羅傑斯先生理解人們因為許多錯誤的信念而受苦,當心裡總在否定自己和他人時,是很難真正客觀且寬容地看待世界的,紛爭與亂象也因此不斷孳生,所以他循循善誘,讓孩子們能珍愛自己、關懷周遭的人並保持對世界的好奇。我想,如果小時候就可以看到羅傑斯先生的節目多棒啊!但是,誰說我們不能重新當個小孩,重新學習?

 

就是喜歡這樣的你

 

我就是喜歡這樣的你。有人曾經對你說過這句話嗎?或是你曾經對什麼人說過?羅傑斯先生在他的節目中常常對鏡頭前的孩子們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性,而我就是喜歡這樣的你。他曾反映一個現象:「我們經常讚美孩子未來成為什麼,而不是讚美孩子本來是什麼。」

 

好幾年前在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上關懷保護課的時候,認識到比較心是精神障礙的學員們共同問題。然而,環顧我們周遭,的確是建立在比較與競爭的基礎上。我們總認為必須要成為某種人物、建立某種形象、有超越他人的專業才能(或財富),才可以立足於社會,卻漠視自己的喜好、思維、特質,甚至也用同樣的標準來對人區分優劣,扼殺了每個人專屬自己特色下可能發展的能力與使命,這是多麼令人惋惜一件事!為了符合絕大多數人認同的主流價值,下意識隱藏自認為不好的那些面向,就成了無法見光的黑暗面;無法被理解的悲傷、害怕被看透的恐懼、掩蓋真實感受的憤怒等,便常陰魂不散地糾纏著,我們因此失去的是與人心靈交流的本能和自由,每個人也多多少少都有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需要透過各種形式的物質來填充空虛,甚至產生上癮。

 

重新做個孩子,意味著放下心中所有好好壞壞的自己、好好壞壞的別人,僅用單純的眼光觀看身上的一切覺知與感受,學習重新理解自己和眼前的人,學習每一個人的價值與他外表長甚麼樣、做甚麼事、想甚麼內容無關。孩子的一顆心是好奇的、開放的與直接感受,當他學會理解並尊重自己時,也會平等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允許每一個人自由地活出自己。

arrow
arrow

    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